【品牌庭聽看】重新形塑「誠食台灣」

張庭庭/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 總經理 食安風暴再起,奸商良商一起淪陷。無論此次是否中彈,眾多商家的誠信將倍受挑戰,台灣美食整體的品牌形象開始搖晃。受傷的,不只是老百姓的健康保障,還有餐飲、食品、伴手禮、小吃、觀光…等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。政府、企業、民間,該怎麼辦? 此次餿水油事件盪漾中,還爆發了劣質外國茶混充台灣茶事件,其實原理如出一轍。廠商為追求利潤,初時也許自以為是無傷大雅的小作弊,結果安全過關,於是膽子變大,逐步加碼,作弊技術也不斷升級,良心則在業績成長、同行羨慕、政府頒獎的喜悅中,日漸麻痺。最後小惡鑄成大錯,萬眾譁然,自己還覺得委屈。 這樣的不肖業者可分四種: A.始作俑者: 製造問題物料的源頭廠商,利益薰心罔顧人命,自然罪大惡極。如果還以優良大廠的外殼,粉飾包藏著腐臭內在,那更是其心可誅,人人皆可撻伐。 B.事先知情 明知自己用的材料有問題,只因價錢便宜,加上物品有合法外表掩飾,以為人不知鬼不覺,反正吃不死人,以此自欺欺人。如果平常還標榜嚴選食材,用心製造等云云,則名實不符,罪加一等。 C.事後隱匿 以為用的是有合法認證的物料,當事件爆發,為了怕損及商譽連累業績,選擇隱瞞欺騙。不只隱瞞大眾,可能連員工都被蒙在鼓裡,以致說詞前後不一。一個貪念,從無辜變有罪,也被看清,只是在做生意,不是做品牌。 D.慣性欺瞞 不論是否有食安疑慮,平常習慣將合法劣品充當良品,明明有添加說成無添加,吃定消費者無從分辨真假,萬一被踢爆,鞠躬灑淚後又是好漢一條。 以上不肖業者或可稱之為奸商,但台灣更多的是良商。餿水油事件爆發,有眾多廠商真的是無辜。自己也受害,卻得承擔消費者的損失賠償。媒體爭相揭露各家危機處理與賠償手法,鏡頭下,看見人性的百態,也看見不同品牌商的視野與格局。元氣大傷後,他們必須重新整理,修補受傷的信譽。而即使沒被掃射到的廠商,因為消費者的井繩情結,很多也遭受池魚之殃。 難辨優劣真假 孰良孰奸的關健,一在用料的優劣,二在說法的真假。使用劣品固然可惡,以假亂真更是淪喪。用的是劣質品,若能坦白相告,消費者得以斟酌是否出手。但明明是臭魚目卻偽裝成珍珠,賺取暴利差價,不但消費者蒙受損失,也連累其他貨真價實的商家。 從事顧問工作十餘年,我接觸過無數善良踏實的台灣中小企業,親眼見證他們是如何愛惜羽毛,嚴格為產品把關。其中很多人不擅包裝,拙於表達,明明有九十幾分的底子,外表卻只有七 … 閱讀全文 【品牌庭聽看】重新形塑「誠食台灣」